端午節過去大半個月,一天中午吃飯的時候,一天中午,同事們圍坐在一起吃飯,歡聲笑語中,一位同事感慨道:“下次再要吃傳統食品,怕是要等到中秋了?!?/span>
我立刻提醒道:“不用等到中秋,六月六的時候也可以吃炒面?!?/span>
話音剛落,周圍幾個年輕的同事紛紛投來疑惑的目光:“炒面還要到六月六吃?馬路邊的小飯店天天都在賣炒面,哪里需要等到六月六呀?”
“六月六吃的炒面,不是面條形狀的那種炒面,是把面粉干炒后,再加入糖和水攪拌攪拌做出來的炒面,是粉色的,你們真的沒吃過嗎?”
“哦,想起來了?!焙臀乙粯邮?span>80后,還有幾個70后的同事立刻反應過來:“是的,六月六,吃炒面?!?/span>
多么暴露年齡的一樣傳統食品呀!
呼喚起多少少年時期的回憶?。?/span>
我能回憶起的吃炒面的情景,肯定都是在潮濕悶熱甚至下著雨的某個夏日午后,老媽用藍邊碗攪拌出一大碗炒面,我邊吃還要邊喝水。
我問老媽,為什么吃炒面的時候老是會下雨。老媽說,這是因為六月六小白龍探母,所以天上會下雨。
我問老爸,為什么要吃炒面呢?做成大餅饅頭不是更好吃嗎?老爸說,以前的人窮,逃荒的時候帶其他吃的容易壞,炒面能放很長時間,且攜帶著方便,吃起來也容易,加點水和糖攪拌一下就能當一頓飯吃。
過了一個周末,一位年輕的同事上班來的時候帶來一袋淺粉色的面粉,告訴我們她們小區門外有一位年紀看上去起碼八九十歲的老奶奶在賣這種炒面,老人家說她每年六月六的時候都會出來賣炒面。
讓我們現在這些80后、90后炒面粉,是不可能的,難度系數太大。買來現成的面粉了,做一碗炒面,還有何難度?吃完午飯大家直接動手,集體回憶一下童年。
原以為會很簡單,不過就是加面加水加糖,然而實操的時候卻發現,水一沖下去,面粉先是“噗”地騰起一陣細霧,接著迅速聚攏成倔強的小疙瘩,勺子攪動時發出‘沙沙’的摩擦聲,費力地想讓它們化開只好多加水,然而水加多了就會成米湯樣,不是隨便配比就能整出一碗類似膏狀的炒面。而且,最終成功的時候,這碗炒面也不是粉色的,而更偏向是棕色,而且還有一種奇怪的焦香味??磥碛洃洉垓_人,是我的幼年記憶給炒面鍍了一層美好的濾鏡。
大家紛紛嘗了嘗,都感嘆是又面又沙但同時又甜又香又軟。
真是一種奇怪的口感,真是一種快被遺忘的食物!